【聖經文化百寶箱】專欄11
耶穌時期-會堂(中)
關於會堂的建築與會堂的敬拜不是一次定型,是經過一段時間才演變成現在的模式。考古出土的迦百農會堂是非常有名的,會堂內有各種不同面貌的使用方式,考古中發現在於會堂牆面的下方,有最原始的石頭,藉著最原始的石頭,可以判斷會堂原本的配置。特色是沿著整個會堂的內牆邊有石頭做的矮階梯,是讓人坐的,有可能女人跟男人分開來,可能是在閣樓或者在旁邊。
不過有學者研究指出,以當時的實際情況,男人和女人是混合坐在一起,在「妥拉」與「米示拿」也都沒有討論過這個題目;並且從出土的早期猶太會堂的證據看,沒有男女分開座位的跡象,至少這種男女分開的制度要在幾個世紀之後才有的。[1]然而在愛色尼派的分支特拉普提派中,據斐羅的描述在公共的聖所確實有分為二區,一區給男人使用,另一區給女性使用。[2] 今日考古發現的會堂屋簷連接牆壁間都有四方型的天窗,這天窗設計是為了讓光線照射進來,因為會堂裏要閱讀妥拉,光線充足他們才能閱讀經卷。[3]會堂的門要朝向耶路撒冷,進去之後轉身面對門的方向。在會堂裏禱告、敬拜時是站著,雙手高舉並張開朝向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的就朝向聖殿,今天以色列人仍然朝向耶路撒冷禱告。 在迦百農出土的會堂裏,發現有一個有輪子的箱子,這是要用來搬動妥拉的,稱為妥拉的櫃子,也稱聖約櫃。為什麼要加上輪子呢?因為當時會堂也會做為社會性的使用(其實有點像現在的一些教會,開放社區活動),當需要提供給人民使用時,就可以藉著有輪子的箱子將妥拉移開。所以聖約櫃起初是為了可以方便搬移,後來才將聖約櫃設在牆上,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聖約櫃崁入建築物中,位於會堂向著耶路撒冷的那端,當會眾禮拜時面向聖約櫃,自然的就面向了耶路撒冷。 [1] 西蒙・夏瑪,猶太人,255-256頁、266頁。 [2] 馬汀・古德曼,猶太教四千年,180頁。 [3] 西蒙・夏瑪,猶太人,26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