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文化百寶箱】專欄10
耶穌時期-會堂(上)
在耶穌時代,會堂對於百姓是很重要的地方,希伯來文『會堂』的意思是聚集之處,希臘文也是這樣的意思,可以指會眾或者集會的建築物。它分佈在以色列的每個村落,公共敬拜的聚集最基本人數要求,是要有10位成人以上的男士會眾,又稱為Minyan。[1]
路加在使徒行傳中直截了當的說:「從古以來,摩西的律法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裏誦讀」。[2]猶太會堂也是我們在新約中讀到關於基督教剛開始時的聚會模式。
[1] Minyan原意是「數」number。參亞丁・史坦薩茲被,塔木得精要,175頁。
[2] 使徒行傳15:21
路加在使徒行傳中直截了當的說:「從古以來,摩西的律法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裏誦讀」。[2]猶太會堂也是我們在新約中讀到關於基督教剛開始時的聚會模式。
[1] Minyan原意是「數」number。參亞丁・史坦薩茲被,塔木得精要,175頁。
[2] 使徒行傳15:21
會堂的起源已不可考,可以追溯至以色列人被擄於巴比倫到聖殿被毀時(被擄的猶太人開始在安息日及節期自發性的聚會而產生);或者是回歸後的第二聖殿時期,雖說沒有實際的證據是以斯拉所創,但至少他可能是提倡者之一。[1]
我們可以確認的,當猶太人被擄歸回,完成第二聖殿的建造後,此時會堂就與聖殿同時並存。然而會堂並無法取代聖殿,一般會在清晨參加聖殿的晨祭後,再到會堂裏參與晨禱。[2] 對於大多數的猶太人來說,他們無論身處何地,會堂所發生的一切宗教事務,都無法與聖殿透過獻祭的儀式所展現的崇敬行為相匹敵。[3] [1] 沈介山,今日教會淵源,60頁。 [2] 史坦薩茲被,塔木德精要,175頁。 [3] 馬汀・古德曼,猶太教四千年,107頁。 |
耶穌時代猶太會堂在散居地與加利利已是非常的蓬勃發展,[1]為了配合趕集的日子,在禮拜一與禮拜四也開始有聚會。[2]
當時城裏有不同的會堂讓不同身分的人聚集,有的會堂是從巴比倫歸回者的集會處,有些則是以職業區分以供同行的人使用。[3]當時耶穌在加利利的會堂很活躍,祂行了很多的神蹟奇事。 在第二聖殿時期,公禱文加入了<以色列!你要聽>的禱詞,就是一般人稱的「Shema(示瑪)」,其意思是「聽」,需早晚頌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Shema Israel,Adonai Elohynu,Adonai Ehad)」,以喚起信眾隨時研讀、記憶「妥拉」,並宣示上帝是唯一的。[4] [1] 斯蒂芬・韋斯特霍姆等,國際聖經百科全書–聖經,112頁–113頁、115頁。 [2] 沈介山,今日教會淵源,60頁。 [3] 史坦薩茲被,塔木德精要,175頁。 [4] 丹・康–沙塞保・猶太教的世界,85頁、91頁。 |
西元70年聖殿被毀後,此時聖殿祭祀禮儀終止,會堂逐漸興起,祭司地位也因為獻祭的停止逐漸勢微,獻祭不再是猶太人崇神的核心禮儀,取而代之的是拉比(我的老師)因著會堂而逐漸發揮影響力,拉比會有自己的門生而自成一派,[1]主耶穌也被稱為拉比。[2]
據塔木德記載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的會堂數約有394-480所。到了西元70年聖殿被毀時,大約四百萬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設立的會堂超過1000所。
這時禱告代替了獻祭,主要的一次是在早晨;下午則較簡短;[3]此時會堂才真正取代了聖殿,會堂漸成為猶太人社群中的核心。其影響力也隨時間的進展,覆蓋著社會到宗教、政治及教育等層面。因此,從功能上來說,會堂展現出三個意思:聚集之處、禱告之處、學習之處(學校)。[4]
[1] 史坦薩茲被,塔木德精要,72頁。
[2] 馬可福音9:5。
[3] 古時以色列人每天早、晚各有一次的公眾集體獻祭,一次在早晨;另一次在下午。猶太禱文的形式是模仿聖殿獻祭形式,所以一天當中有二次的禱告。魏道思,猶太信仰之旅,304頁。
[4] 魏道思,猶太信仰之旅,315頁。
據塔木德記載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的會堂數約有394-480所。到了西元70年聖殿被毀時,大約四百萬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設立的會堂超過1000所。
這時禱告代替了獻祭,主要的一次是在早晨;下午則較簡短;[3]此時會堂才真正取代了聖殿,會堂漸成為猶太人社群中的核心。其影響力也隨時間的進展,覆蓋著社會到宗教、政治及教育等層面。因此,從功能上來說,會堂展現出三個意思:聚集之處、禱告之處、學習之處(學校)。[4]
[1] 史坦薩茲被,塔木德精要,72頁。
[2] 馬可福音9:5。
[3] 古時以色列人每天早、晚各有一次的公眾集體獻祭,一次在早晨;另一次在下午。猶太禱文的形式是模仿聖殿獻祭形式,所以一天當中有二次的禱告。魏道思,猶太信仰之旅,304頁。
[4] 魏道思,猶太信仰之旅,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