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文化百寶箱】專欄2
敬虔與律法主義
2022/02
|
|
【前言】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讀書時,在一個美國浸信會聚會,這是一個國際性的教會,會友來自世界各地各宗派。一位助理牧師說,某一個安息日他走路經過猶太虔誠派居住的地區,要去教會參加崇拜。(註一)當他經過一排房子時,看到一位氣喘吁吁的猶太老人在門口用頭向他示意,要牧師進入他的房子。牧師就跟這老人直走到他的臥室內一部機器旁,老人示意要牧師打開這部機器,牧師就伸手撥了開關,機器立刻動了起來,一股空氣從機器的通風口衝了出來,老人立刻把臉湊上去,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原來這老人氣喘發作,但因為是安息日,他為了遵守律法「安息日不可生火」(出埃及記35:3)的規定,不敢去撥動這部氧氣機的開關,因為撥動開關會引起火花,就違反了「安息日不可生火」的規定。
|
我們看這個猶太老人的行為,可以有兩方面來解讀:
1)正面的解讀,這老人寧可冒著氣喘發作死亡的可能,也不願意去違反律法的規定;他要用生命去堅守神的律法。
2)負面的解讀,若這老人真的氣喘發作而死,他是律法主義的犧牲者,是因為拘泥於字句解釋而喪命。
1)正面的解讀,這老人寧可冒著氣喘發作死亡的可能,也不願意去違反律法的規定;他要用生命去堅守神的律法。
2)負面的解讀,若這老人真的氣喘發作而死,他是律法主義的犧牲者,是因為拘泥於字句解釋而喪命。
一、猶太人為何會堅守神律法?
這要從舊約時期講起。舊約時期的以色列(包括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下同。)除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王以及猶大國四位君王之外(註二),都是多神崇拜的宗教。一直到以色列人經歷國家滅亡的痛苦,回歸之後,在所羅巴伯、尼希米、以斯拉等政治與宗教領袖帶領下,猶太人才真正的遵守了「獨一神信仰」。
猶太人遵守律法的精神可以由尼希米記與以斯拉記看得出來,他們嚴格遵守摩西律法,甚至把猶太人中的外邦妻子全部驅逐出猶太人社區,因為這些外邦妻子不會教導他們的兒女遵守神的律法,從此漸漸發展出猶太人獨特的堅守律法的精神與方法;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要按照神的律法去行。
二、「守律法」的意義
「律法」的原文「Torah 妥拉」,意思是「教導」。神教導祂的百姓如何正確的生活,就像父母教導兒女如何生活一樣。(把 Torah 翻譯為「律法」其實是誤導了它的意義與精神。)神告訴以色列該如何生活,表示他們是屬神的兒女,以此有別於迦南人。這就是「聖民」的意義:從迦南人中分別出來。
申命記32:47說:「因為這些教導不是虛空、與你們無關的事,乃是你們的生命;在你們過約旦河要得為業的地上必因這事日子得以長久。」因此對猶太人來說,遵守神教導的方法生活就是他們的生命與價值。他們會按照摩西五經教導的字句去生活,因此一個簡單的教導「安息日不可生火」,就可以討論出很多事情到底是不是「生火」。因為拘泥於律法的字句,又斟酌每個生活的細節是否違反律法,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律法主義」。
|
申命記6:6-9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猶太人就真的用牛皮做了兩個經文匣,一個綁在額頭上,一個綁在手臂上,也把經文匣釘在門框上與城門上。
猶太教在公元第三世紀出版了一套很重要的書,就是「口傳妥拉」,叫做「Mishinah 米示拿」,裡面關於守安息日的規定24項、300多條目和例子,舉凡當時生活會發生的事情幾乎都包括了。例如猶太人在安息日不能點燈,但若外邦人在安息日為自己點燈,身邊的猶太人可以享受這燈光;安息日不能把鍋子放在還有餘溫的爐子上,因為讓鍋子加熱就等於做飯;安息日可以給家禽水喝,但是不能給鴿子水喝,因為鴿子會自己找水喝;安息日不能撕裂衣服超過縫兩針的破口,但是因為憤怒或為死者憂傷而撕裂衣服是可以的。
這種守妥拉的方法在猶太拉比之間經常被討論,因為每個時代的生活模式不同。對現代人來說,「電」等同於「火」,所以,安息日不能開燈或關燈,也不能按通電的按鈕,所以安息日搭電梯上樓不能按按鈕。為此,大樓就有「安息日電梯」,每層樓都停,猶太人在安息日搭這種電梯,不需要按按鈕就可以到所要去的樓層;現代猶太人在安息日不能開車,但是可以搭計程車;神教導,不可以用羊奶煮羊羔,因為這是殘忍的行為,所以現代猶太人用餐時不可以把肉類與奶製品食物放在一起。神教導以色列人不可以吃血,所以宰殺牲畜後要先把血放乾淨才能煮食;每一家賣肉類的店,都必須經過特定教派的拉比證明是潔淨的(Kosher),顧客才會上門;外邦人開的餐廳,若要做猶太人的生意,就必須有一位拉比派來的人常駐在餐廳,檢查食物製作的過程,證明這餐廳的食物都是潔淨的,猶太顧客才會上門。歐美的可口可樂會用黃色蓋子代表這是猶太人可飲用的潔淨可口可樂。
|
三、愛的關係與律法主義
什麼是「律法主義」?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定義。但我們還是回到耶穌基督所說的,他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耶穌的意思是,神是為了愛人類與人類的福祉而設立了安息日,使人能夠放放下工作休息,這休息是為了人能夠有時間來親近神,與神建立愛的關係;而律法主義就是「你不守安息日就有罪了」。
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律法主義」就是,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或犯了錯誤被懲罰,心情不好,回到家裡沒有主動向父親打招呼。父親就很嚴厲的對孩子說:「你回到家沒有跟我打招呼,這是不尊重父母,你違反我們家的規定,你犯錯了!」而「愛的關係」則是,父親看見孩子回到家心情不好,就問他:「你怎麼了,看起來心情不好,是不是在外面受到委屈了?來,告訴爸爸,看爸爸能不能為你解決!」
|
此外,神藉著這些教導要在祂的百姓中建立公義公平與愛的關係。例如施捨給窮人不是愛心,而是守神的教導,所以在各處都有施捨箱,會註明為了什麼施捨。
收割或收成農作物時要留一些給窮人,麥田的四角不能收割,因為那是神留給窮人的;掉在果樹下的果子不能拿走,因為那是神留給窮人的。
每個第七年就要休耕,讓土地休息;不可讓不同種類的牲畜同擔一個軛工作,(註三)因為兩種牲畜的體型不同,有一隻一定會受傷。
神教導祂的兒女如何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能在神、人、受造物三者之間建立正確的、愛的親密關係,而不是為了定罪。耶穌說:「律法的總綱就是愛神與愛人。」若守這些教導不是使我們更愛神、更愛人,不是建立與神、與人、與其他受造物間愛的關係,就都是「律法主義」了;所以任何把神的教導凌駕一切,就是凌駕人的價值之上的觀念或做法,其實都是「律法主義」。
四、結論:敬虔與律法主義只有一線之隔
猶太人堅守律法的心志源自舊約時期亡國之痛,藉著先知書他們確信,就是因為他們不遵守神教導的生活方式,等於是背棄他們的祖先與神立的約,才導致他們的國家滅亡。因此他們立定志向,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再背棄神的教導。
儘管因為要嚴格地遵守神的教導,演變成拘泥於字句與生活細節,就形成了耶穌基督所指責的、卻又牢不可破的「律法主義」的生活型態。但也正因為如此堅持,猶太民族才能在亡國兩千年後,一夕之間復國,且恢復了他們祖先的語言——希伯來語。
耶穌基督就是希望能糾正這種「律法主義」的偏差,恢復「神的律法」最核心的意義--「愛神與愛人」;但當時的猶太教傳統無法接受這種「回到起初的愛心」的潮流,以至於初代猶太基督徒就脫離了猶太教,開始了「基督教」。
然而,我們省思這「回到起初的愛心」的基督教,自公元325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來,經歷「宗教改革」之後,基督教派林立,似乎又漸漸走向另一種的型態的「律法主義」 -- 教派的神學與教條已經變成排除異己的工具,凌駕在人的價值之上了。
每次讀新約聖經時,我們不要太快就指責當時猶太教領袖的律法主義,而是先停一下想想,是否其實我們是站在一個律法主義的立場在批判另一個律法主義呢?
敬虔與律法主義其實只有一線之隔,端看人心而已。
(註一)現代猶太人依其信仰程度可粗略的分為:
1)極端宗教性猶太人,穿黑衣黑帽,蓄留鬢角的猶太人;
2)傳統猶太人,頭戴小帽,正常衣著;
3)有女性拉比的自由派猶太人;
4)無神論的猶太人。
安息日是從第六日日落直到第七日日落為止;就是禮拜五日落到禮拜六日落,所以以色列的基督教會也在禮拜六上午舉行禮拜,因為隔天第一日就要上班上學。
1)極端宗教性猶太人,穿黑衣黑帽,蓄留鬢角的猶太人;
2)傳統猶太人,頭戴小帽,正常衣著;
3)有女性拉比的自由派猶太人;
4)無神論的猶太人。
安息日是從第六日日落直到第七日日落為止;就是禮拜五日落到禮拜六日落,所以以色列的基督教會也在禮拜六上午舉行禮拜,因為隔天第一日就要上班上學。
(註二)三位宗教改革的猶大國君王:約沙法王(王上22:46),希西家王(王下18:1) ,約西亞王(王下23:4)。然而接續他們的君王卻又恢復多神崇拜。
(註三)以色列地區種植大麥與小麥,都是旱地種植,犁田時通常要用兩頭牲畜拉犁,所以都是套用「雙軛」不是「單軛」。